当前位置: 甲虫 >> 甲虫的繁衍 >> 教改委明确禁止暑期学科类培训教育的未来
补习班真的要“凉凉”了。
前段时间,教育部每每发文,针对的主要还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。
要求暑假期间,不得组织孩子集体到校或通过网络上课、补课或统一组织自习。
不得强制要求学生参与暑期托管;不得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。
而如今,校外培训班也在明显收紧。
6.17,北京教改委印发的《关于开展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》中,主体部分直接省去了“学校”,规定:
“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、休息日及寒暑假期,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,加重其学习负担。”
并要求对校外培训机构、校外托管机构等加强宣传引导,督促其执行。
部门地区甚至已经发文,明令禁止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(体育艺术类不受限制)。
一连串的动作,不难看出国家对于“减负”的决心——
让教学回归学校主阵地,坚决纠正“超纲学习”“提前教学”;
减轻学生学业负担,用艺术、体育等拓展兴趣,丰富孩子的暑期生活。
说实话,这样的措施如果真能贯彻落实,我举双手双脚赞成。
我们这一代父母,多得是“知识改变命运”。所以在规划孩子未来的时候,也自然地重复我们的路径:
努力学习——考上名校——找个好工作——人生赢家。
但社会环境日新月异,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,大学生数量超过了2.18亿——什么意思呢?
平均每7个人里,就有一个大学生。
高学历、名校,早就不能保证孩子找到好工作了。
国际知名跨学科研究专家CathyDavison甚至断言:
“现在的小学生,大概有2/3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。
要想在变化如此快速的世界蓬勃发展,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的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。”
如何让孩子拥有创造性思考和实践的能力?答案显而易见:热爱。
唯有热爱,才会主动思考、积极实验、全力钻研。
这也是未来教育的方向——支持孩子的个性化成长,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路。
#01
“你是谁,你很小就知道”
发自内心的热爱,会让孩子迸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?
前段时间,有一部爆火的纪录片《小小少年》,跟拍了6组各有天赋的小孩,每个孩子都幸运地在不同领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。
需要强调的是:纪录片讲述的并不是所谓“天才”的故事。
他们很普通,普通到摄制组到孩子的学校去拍摄时,老师都会惊讶:
“这个孩子特殊在哪儿呢,以至于你们专门跑到云南拍她?”
“他也不是三好学生,有时会调皮捣蛋,校服老是脏的,为什么要拍他呢?”
但他们的共同点,是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一样或几样东西,因为喜欢,所以在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、克服了重重困难,变得闪闪发光。
◆猪肉摊起舞的女孩:小云儿
纪录片的第一集,讲的就是我们前段时间单独写过的彝族女孩,邬刚云。
她从小热爱芭蕾舞,靠着看网络视频自学,学会了很多高难度动作。在猪肉铺里跳芭蕾的身影,感动了很多人。
(没看过的父母可以在文末回顾)
◆小“虫痴”:殷然
很多人提到虫子都觉得恶心和害怕,但在殷然眼里:“我觉得它们又迷人又可爱,跟人互动又好,漂亮‘死’人的!”
他对昆虫的研究和热爱超乎常人。
平时最爱做的是,就是到户外收集各种奇特的昆虫,经常匍匐在地上好几个小时,观察着来来往往的“小伙计们”,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与昆虫为伴。
他尤其痴迷螳螂,螳螂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。
就连研究了几十年虫子的香港老警察,都称他为“螳螂领域的专家”。
◆从乒乓球到电竞:国豪
设想一下,如果你有一个儿子,“具备所有乒乓球运动员的特质”。从很小的时候,你就对他寄予厚望,费劲心力培养他打乒乓球。
他也很争气,拿了很多奖,少年赛能打进全国前八。一路艰辛,走到了“准国手级别”。
但突然有一天,孩子告诉你:“我不想打乒乓球了,我要打电竞。”你会是什么感受?
纪录片第五集的国豪,就是这个孩子。
14岁的时候,他遵从自己的内心,放弃了苦练十年的乒乓球,换了另一个人生赛道,成为一名LPL职业电竞选手。
纪录片里,还有获得国际机器人大赛奖项的高中男生启泽和宇晨;
有在高手如林的越野摩托车男子组中,也能拿到不错名次的女摩托车手怡娜;
有擅长即兴创作,9岁就组建乐队的野生音乐爱好者王烁然……
看着这些孩子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里,欢呼雀跃、眼里有光,相信所有人都会被深深打动——
找到喜欢的事,是宇宙间最美妙的事情。
#02
“孩子没有特别沉迷的,怎么办?”
纪录片讨论区里,家长提问最多的就是:
“我家孩子没有什么特别沉迷的,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兴趣,怎么办?”
其实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,而且从两三岁开始凸显。
只不过在很多家长眼中,只有“有用的”“能加分的”“对升学有帮助的”才是兴趣。
孩子喜欢看虫子、玩沙子、在太阳下“瞎跑”——这些看似无用、浪费时间的兴趣,被我们选择性地忽略,更别提去支持了。
从这个角度讲,纪录片里面的几个孩子都是幸运的——在这个“鸡娃”的时代,他们的父母愿意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。
殷然的父母,在意识到孩子对昆虫的热爱后,平时只要能腾出时间,就主动陪殷然去野外。
家里也俨然成为一个昆虫博物馆。鳞翅目、鞘翅目、螳螂目……养的昆虫种类有16种之多。
启泽的妈妈,虽然也担心孩子高三了还把大量精力放在机器人上,但依然选择尊重孩子:
“他确实喜欢(机器人),如果他的生活里就只有学习,好像也不完美。”
就连因为儿子放弃乒乓球、感觉“天都塌了”的国豪爸爸,也主动去做心理咨询,调整心态,去到赛场给孩子加油。
所以,发现孩子兴趣和天赋的第一步,就是我们丢开那些世俗的偏见,留心、观察,去看见一个“普通”孩子的“特别”。
实在不知道从哪里找起的家长,可以参考耶鲁大学罗伯特·斯滕伯格博士研究的“儿童潜能测验”。
大家可以拿起纸笔,看看孩子大致符合以下哪种描述,把序号记下来:
(点击图片可放大)
然后,对照下面的答案,就能找到孩子天赋的方向所在。
当然了,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,我们不能简单的对号入座。
除了参考这张表,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观察和尝试,去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。
#03
如何让孩子「保持」热爱?
其实,当我们能给到孩子一些“不务正业”的时间,允许孩子去发展自己的喜好,再加上我们足够留心,找到孩子的兴趣并不难。
真正难的,是守护好孩子“兴趣”这枚火种,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推他一把,让孩子能够保持热爱、持续深入。
怎么做呢?大量的研究和现实案例证明:
“让孩子感受被接纳、获得成就感,是鼓励孩子持续深入的最大动力。”
就拿殷然来说,面对孩子的兴趣,妈妈的逻辑是:
“刚开始我们只是旁观者。但看着看着发现,这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嘛,与其旁观,不如一起玩。”
殷然的爸爸虽然对虫子不感兴趣,但却是一位“鸟迷”。所以一到节假日,别人去旅游景点,他们一家专门往森林跑。
为了挖到一颗楸甲虫的幼卵,父子俩忙得满头大汗。
别人说这里不可能挖到,爸爸却对殷然说:“很多真理的发现就是因为敢于怀疑。”
最终,爸爸帮殷然挖到了楸甲虫,一家人开心地像是发现了宝藏。
当然,没有人能保证殷然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昆虫专家。
但他从中获得的快乐,以及独立思考、积极实践的能力,会深深刻在他的心中,并且,受益终身。